"生命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
一剎那的生命與一千年的生命,你的生命和世界上一切看的見和看不見的生命,都是同等的。
生命既不能消滅,也不能改變,因為生命只有一個。"
說到托爾斯泰,可能很多人都只想到戰爭與和平。
就如同說到莎士比亞,大家只想到羅密歐與茱麗葉而已。
事實上,托爾斯泰寫過不少短篇小說,基於人性的罪惡弱點,自私、自卑、傲慢、貪婪與暴力等等的原罪,去提供一系列素材下,完成不少讓人省思的文章。
亞述國王這篇簡短的描述著征服了拉伊里埃的國土後,焚燒城市,讓士兵的血流滿自己的家鄉,讓原本的國王禁枯在牢籠,等待受尖椎死刑的漫長痛苦。
亞述國王認為他贏了。
而村裡的長老讓他做了一個體驗,體驗拉伊里埃歷經興盛而被亞述征服的屈辱,讓他做了一個拉伊里埃就是亞述,生命就是同等的生命,讓他了解著他不能改變生命,也不能消滅他。
後來亞述醒了,放走了拉伊里埃,也透徹的了解到,即使他有著再大的權利與榮耀,他改變的不是生命,而是他就屬於生命。
故事到這裡,你想到的是什麼? 而我又感覺到些什麼?
生命的背後是一體的意義,不曾經歷過悲傷痛苦的我,如何去體認這樣的文字?
我沒辦法撫摸著生命重量的痛,但是我知道失去生命的重量是會帶來多大的陰影。
當失去那以為常常會守候在你身旁的人時,
你會如何的看待?
當一切你以為理所當然的存在都消逝時,
你是否才懂得要去珍惜與把握?
很多膚淺的問題常常會在我看完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後,會一在的迴盪在我的腦子裡,
思腸枯竭的總是會瞪著雙眼看著游絲在天花板的問題。
縱使看過在多戰爭的書,聽過在多悲慘的音樂。
我仍然幸福著活著,與不幸福一起生活著。
This is the kingdom of my dream world. All my fantastic photons and articles are be my experience firsthand recently. Enjoy it and feel it!
星期日, 9月 09, 2007
星期四, 8月 30, 2007
失去的幸福
第一次看到明天的回憶這本書,是一年前在姬路車站前的書店找尋時瀏覽到。
有點艱澀的日文骨架,
有點扣人心弦的故事。
這部故事說著在接近成功頂端的的主角,
漸漸的因為阿漢默氏症,也就是早年記憶退化,或是癡呆症的折磨,
將會失去他近50年來所得到的成就與家庭。
他漸漸失去記憶,那些連結過去與未來唯一證明的記憶,
映像裡他對著他的妻子說,
"我將不會再是我了,你還願意陪著我嗎?真的沒關係嗎?"
他的妻子只說著,
"我會在你身邊,永遠的,都會有我在你身邊"
只是當渡邊徹演的角色忘記了回憶的痛苦時,
夕陽旁的身影,是否還能夠承受這無法挽回的一切。
我的眼淚總是會因為樣活著的無奈與幸福而打轉,
就像"時空旅行之妻"那本書描述的一樣,
"Through each moment I can see infinite moments lined up, waiting. Why has he gone where I cannot follow?"
無奈迫使的無奈,而想要的幸福總是會屈就在即將失去的時間裡,
面對不知道何時會失去的丈夫,
Clare卻只能用失去的時間去等待。
人能夠承受多少的痛苦之後,才能去珍惜還有守護那些得來不易的幸福呢?
當我站在這裡,裹足不前的,
是否只是單單的怕我自己受傷害,還是只是自私的?
時間是我唯一失去的東西,
這樣想來,似乎我所執著的一切都不怎麼重要了。
我擁有著很多難以得到的幸福,只要我還珍惜著。
有點艱澀的日文骨架,
有點扣人心弦的故事。
這部故事說著在接近成功頂端的的主角,
漸漸的因為阿漢默氏症,也就是早年記憶退化,或是癡呆症的折磨,
將會失去他近50年來所得到的成就與家庭。
他漸漸失去記憶,那些連結過去與未來唯一證明的記憶,
映像裡他對著他的妻子說,
"我將不會再是我了,你還願意陪著我嗎?真的沒關係嗎?"
他的妻子只說著,
"我會在你身邊,永遠的,都會有我在你身邊"
只是當渡邊徹演的角色忘記了回憶的痛苦時,
夕陽旁的身影,是否還能夠承受這無法挽回的一切。
我的眼淚總是會因為樣活著的無奈與幸福而打轉,
就像"時空旅行之妻"那本書描述的一樣,
"Through each moment I can see infinite moments lined up, waiting. Why has he gone where I cannot follow?"
無奈迫使的無奈,而想要的幸福總是會屈就在即將失去的時間裡,
面對不知道何時會失去的丈夫,
Clare卻只能用失去的時間去等待。
人能夠承受多少的痛苦之後,才能去珍惜還有守護那些得來不易的幸福呢?
當我站在這裡,裹足不前的,
是否只是單單的怕我自己受傷害,還是只是自私的?
時間是我唯一失去的東西,
這樣想來,似乎我所執著的一切都不怎麼重要了。
我擁有著很多難以得到的幸福,只要我還珍惜著。
星期三, 8月 08, 2007
星期日, 8月 05, 2007
偷書賊的背景文化
最近頗熱門的偷書賊,花了點時間把他看了看,
的確,很有趣的書寫方式,
故事,也很動人。
他描述著一位死神對德意志二次大戰期間,
對一位小女孩,也就是偷書賊的人生感到興趣,
倒敘著偷書賊從偷得到第一本書到他往後每一本書的紀錄,
用著反諷的方式,強調著在德戰時間無知的服從,
用偷書賊的名義,灌上那時候人對道德譴責上的無奈還有失望。
基本上,在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下,他只不過是撿起了別人不要的書,
要被燒毀的書,還有不被政府認同的書。
這樣的文字獄的社會背景下,讓小女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趕到自卑,
生動的描述著戰爭下,雖然是所謂的侵略國中背地裡自卑羞恥的一面。
那位偷書賊,就是當時德意志帝國的縮影。
這讓我想到,韓國之前的一部電影,太極旗。
(請不要跟我爭奪為什麼要看泡菜電影,如果你否定別人的文化,請先墊墊自己是否有斤兩。)
描述的也是戰爭下人性的黑暗面與無奈。
男主角的嫂嫂為了等戰爭中的丈夫,為了養活一家老小,
參加了北韓共產組織的黨聚,
只因為,簽了名,就有白米可以領用,
但是在北韓敗退的那時候,南韓卻開始清算這些人民,
這些曾經也是說著同樣話語的人名,無情的虐殺。
這種的背景文化其實跟共產主義的擴張沒有太大的關係,
反倒是人類意識形態上的爭奪主導了近代戰爭的發起。
漠視著人性優弱的一面,
以為採在優勢的鮮血下,就能夠贏得短暫的優越感。
不過,偷書賊,還是值德一看。
的確,很有趣的書寫方式,
故事,也很動人。
他描述著一位死神對德意志二次大戰期間,
對一位小女孩,也就是偷書賊的人生感到興趣,
倒敘著偷書賊從偷得到第一本書到他往後每一本書的紀錄,
用著反諷的方式,強調著在德戰時間無知的服從,
用偷書賊的名義,灌上那時候人對道德譴責上的無奈還有失望。
基本上,在現在的社會價值觀下,他只不過是撿起了別人不要的書,
要被燒毀的書,還有不被政府認同的書。
這樣的文字獄的社會背景下,讓小女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趕到自卑,
生動的描述著戰爭下,雖然是所謂的侵略國中背地裡自卑羞恥的一面。
那位偷書賊,就是當時德意志帝國的縮影。
這讓我想到,韓國之前的一部電影,太極旗。
(請不要跟我爭奪為什麼要看泡菜電影,如果你否定別人的文化,請先墊墊自己是否有斤兩。)
描述的也是戰爭下人性的黑暗面與無奈。
男主角的嫂嫂為了等戰爭中的丈夫,為了養活一家老小,
參加了北韓共產組織的黨聚,
只因為,簽了名,就有白米可以領用,
但是在北韓敗退的那時候,南韓卻開始清算這些人民,
這些曾經也是說著同樣話語的人名,無情的虐殺。
這種的背景文化其實跟共產主義的擴張沒有太大的關係,
反倒是人類意識形態上的爭奪主導了近代戰爭的發起。
漠視著人性優弱的一面,
以為採在優勢的鮮血下,就能夠贏得短暫的優越感。
不過,偷書賊,還是值德一看。
星期日, 7月 29, 2007
德意志戰後文學
德國的戰後文學,也就是廢墟文學(Trummerliteratur),事實上是我一直很喜歡的歷史背景。
這倒不是因為戰後文學充滿著受壓抑的創傷,還有自尊民族性在人名的心中遭受踐踏,也包含著心理層面的廢墟文學。而綜觀德國的戰後小說文學裡頭,大部分的文學架構都是建立在回憶倒敘的框架上。引述葛拉斯的"錫鼓"、"蟹行"、"剝洋蔥",瑞秋賽佛的"暗房",甚至是齊格菲蘭茲所寫的經典"德語課"也是利用這種回憶或是倒敘的手法,將故事與思想給提引出來,這種方式在敘述文字的可讀性是遠比鋪陳或是時間跳躍的方式,來的清爽,引人思考。
從"履行職責的歡樂"寫出類似控制思想犯的作文,在歷史上總總的文明之中,都可以見識到類似文字焅的殘忍,這種殘忍並非只是在肉體上折磨的痛苦,更凌駕在單純心理上的折磨。
"他從來不忘記自己的任務‧‧無論是在繽紛的春天,或是綿綿細雨之中,
無論是在陰沉沉的星期日,還是在清晨或傍晚,
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和平時期,
他總是在自行車上巔頗,向自己命運的死胡同裡採去"
這種灌轍糾正的責任歡樂,也就是標準德意志在鼓舞或是控制人民服從思想的要領,稟棄對美的思考,對物的衡量,對情的價值,對夢的幻想,換取"職責的換樂"是齊格菲暗喻的事實。事實上整本德語課要闡述的就是在思想裡以道德情感對抗虛偽的理性(也就是對上級的盲目服從),描寫的藝術家心中基於對藝術本身的良心譴責,去杯葛泯滅人性的專制命令,唾棄著德意志政府非理性執行暴力政權所賦予的職責。
現在看來,德國把這本列為現今中高等學生的國文科目,某層面上卻讓我感覺到他們對自己心中的罪惡感仍然有著矛盾的情緒,當初光榮的民族心與面對歷史侮辱般的譴責,事實上德意志的思想仍然是種芽般的存在。
德意志戰後文學跟亞洲的區別其實相去深遠,比起亞洲文學所敘述的昏暗面,德意志的尚可以看到一點民族自尊的光芒,有點像是鼓舞的味道。
尚有許多,再慢慢寫來....
這倒不是因為戰後文學充滿著受壓抑的創傷,還有自尊民族性在人名的心中遭受踐踏,也包含著心理層面的廢墟文學。而綜觀德國的戰後小說文學裡頭,大部分的文學架構都是建立在回憶倒敘的框架上。引述葛拉斯的"錫鼓"、"蟹行"、"剝洋蔥",瑞秋賽佛的"暗房",甚至是齊格菲蘭茲所寫的經典"德語課"也是利用這種回憶或是倒敘的手法,將故事與思想給提引出來,這種方式在敘述文字的可讀性是遠比鋪陳或是時間跳躍的方式,來的清爽,引人思考。
從"履行職責的歡樂"寫出類似控制思想犯的作文,在歷史上總總的文明之中,都可以見識到類似文字焅的殘忍,這種殘忍並非只是在肉體上折磨的痛苦,更凌駕在單純心理上的折磨。
"他從來不忘記自己的任務‧‧無論是在繽紛的春天,或是綿綿細雨之中,
無論是在陰沉沉的星期日,還是在清晨或傍晚,
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和平時期,
他總是在自行車上巔頗,向自己命運的死胡同裡採去"
這種灌轍糾正的責任歡樂,也就是標準德意志在鼓舞或是控制人民服從思想的要領,稟棄對美的思考,對物的衡量,對情的價值,對夢的幻想,換取"職責的換樂"是齊格菲暗喻的事實。事實上整本德語課要闡述的就是在思想裡以道德情感對抗虛偽的理性(也就是對上級的盲目服從),描寫的藝術家心中基於對藝術本身的良心譴責,去杯葛泯滅人性的專制命令,唾棄著德意志政府非理性執行暴力政權所賦予的職責。
現在看來,德國把這本列為現今中高等學生的國文科目,某層面上卻讓我感覺到他們對自己心中的罪惡感仍然有著矛盾的情緒,當初光榮的民族心與面對歷史侮辱般的譴責,事實上德意志的思想仍然是種芽般的存在。
德意志戰後文學跟亞洲的區別其實相去深遠,比起亞洲文學所敘述的昏暗面,德意志的尚可以看到一點民族自尊的光芒,有點像是鼓舞的味道。
尚有許多,再慢慢寫來....
星期四, 5月 11, 2006
Willie Nelson

終於可以在blog上播放音樂了。
美國傳統的西部鄉村音樂格調,其實很lazy的拍子,加上Willie Nelson他磁性的嗓音,真的很動聽。
安妮.普露 (Annie Proulx) 後半生都住在美國西部的懷俄明州,他用純樸的懷俄明生活,寫下不少西部牛仔的短篇小說,映象中他曾經敘述著“這裡的人感情來的快,也去的快,肌膚上的碰觸總是先燃起懷俄明人的熱情,但是在憤怒的時候,也是肢體的語言先得到宣洩”,那種生活的方式似乎是西部沙漠與放牧的天然環境所豢養的。
她腳上雕花的馬靴,閃著異樣閃亮的光芒,精緻的馬刺,肯定花了她幾個晚上換來的。
那是什麼樣的世界?混著沙粒的乾風,風化著每個懷俄明的皮膚,每個乾裂的皮膚後面,都有他心酸的故事,像是陳釀的酒,都再等開封的那一各剎那,鋪陳著一篇又一篇的故事。
濃濃的血腥味染著馬糞的味道,那就是懷俄明生命力的象徵。
訂閱:
文章 (Atom)